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充值

微波国际新媒体艺2018术节主题展览

2018-11-2 09:51| 发布者: likefa| 查看: 1817| 评论: 0

摘要: 1.《脑工场》(2018)作品简介《脑工场》是一个容让观众透过人脑电脑互动(BCI)为人类抽象的想法造就形状的装置作品,它可以把生成的形态制成实物。作品探究人类对于不同抽象字汇(例如创意、认知、情绪等)的想像特性 ...
1. 《脑工场》(2018) 作品简介 《脑工场》是一个容让观众透过人脑电脑互动(BCI)为人类抽象的想法造就形状的装置作品,它可以把生成的形态制成实物。作品探究人类对于不同抽象字汇(例如创意、认知、情绪等)的想像特性,此项目阐述了思想与物质、概念与客体、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脑工场》运用了经BCO在脑电图 (EEG)所捕获的数据;由于大脑活动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二元的输出中开发了一套个体数据读数和相关情绪反应的新颖校准过程。这是实时回饋的重点,一场游走在虚拟衍生过程与大脑连结反应的生物反饋。机器与人类之间的校准通讯使对形状、形式和实物、物化和升华(把物质转化成数据)的情绪反应能提供形状、形态以及将之成为具体实物。透过把粒子系统递送至人类思想的概图便可衍生形态。为了要在基于大脑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进化论生物形态模型尝试在当中找寻最佳的形式去塑造原始概念。作品《脑工场》从根本上质疑与抽象词汇/概念相关的文化语境中的形式,例如爱或自由,把其从图像学中解放出来,并阐明潜在的、半亚意识的正规反应中的可能性。 收集在每种所得的形式以反由神经设计所定义的 概念DNA (cDNA),下一步就是把这些对于同一个抽象词汇的读数连结起来,延伸自之前的概念DNA,然后再塑造一个较为精细(又或是较通用的?)的生物体和形式。这种升华及具体化的过程引发了对思想与物质、工作与艺术、评估与控制之间关系的尖端提问,这是我们物理世界由数位技术所增新能量的关键。 是次项目敍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种关系;它提出了对人类思想的本质及人类在这个控制时代和升华唯物主义中的角色作出提问。如作品之名「脑工场」所意,人类可能需要理解在这个人工智能的年代中人类的大脑力量,就像是机器人在工业日时代中所扮演人类双手的角色一样。 2. 《负担不良》(2018) 作品简介 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是一个可以根据数据集而衍生新的图像的机械学习模型。作品《负担不良》开始于在一万个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屏幕截图上「学习」并生产出新的截图,并包括根据这些图像而同时生产的互动在线草图。在某方面来说,这是一个与数字运算合作而生产的新社交媒体网络。 我们人类在识别和想像图像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上,是不可见的,也是不可预料的;而在这类同的生物过程中,人工智能是完全的异种,一切都是可见的。观看以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所创的图像之时,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去看见「看见」本身。 这件作品把机械学习中的奇异点转化成我们线上生活的介面;就像「看见」的本身,这些介面无处不在,无容忽视,而当我们使用它们时我们只会把它们视为彼此的「代理」(proxy)。但这个理所当然地掩盖了它的构造,而介面是不可能透明的。它们不可能提供单纯的「代理」(proxy)给其他人,那么一个网络如何容许我们可以自信地称呼它为「社交」的? 就像一个不正当的诱因,即是在一个系统里与设计者反动的新兴行为;作品让观众去思考把介面变成已设计完好系统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包含或相反地不被包含用家人性化的假设。 3.《机密录:双城》(2016-2018) 作品简介 科学家雷蒙德.库茨魏尔提出加速回报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他认为科技按照指数方式增长,人类可以在21世纪仅20年的时间里取得整个20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现在的我们就正处在「科技爆炸」的边缘,几十年后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威胁到整个人类。 在过去的数百年,香港的九龙城寨主要作为一个具有军事和政治职能的社区存在。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即兴和兼容的能力,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巨大而全面的城市系统。曾称三不管之地,直至九十年代初结束其无政府状态并分为两期完全清拆。 《机密录》是一系列科幻作品, 揭示了九龙寨城并未完全消失,只是掩藏于地下的秘密。由人工智能接管的城市,与变为人类最终防线的地下九龙寨城 —— 数据游走于两个巨大的城市记忆体之中, 地下的九龙城寨又会有何演变?在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九龙城寨又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4.《我们怎样可以演好一点》(2016) 作品简介 「人类最终极的行为其实就是在不同场景中有意或无意的瞥看、手势、定位及言语,而这些外在参与及取向的符号则不会与其社会地位及身心状态成对测。」 —— 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的《互动仪式》 《我们怎样可以演好一点》在镜头集中在一些微细的社交互动上;作品要求参与者重覆这些动作直至疲怠,直至动作达至不自然,并意旨其即将转变。通过重覆一个动作唤起人们在某些社交场合不适的感觉,而人们更越来越熟习分散注意力及失去联系式的对话。 然而动作并非全然空虚,因参与者的「演出」可触发反应;当参与者持续重覆动作,他可以看到之前的参与者的同样「演出」片段,就像回饋自己的「演出」一般。此「演出」分布在人群中、空间与时间上,即成就一场难堪尴尬又亲密的异步互动。 整个互动由软件编排,参与者根据萤幕上的指示「演出」,他们的演出必须经由电脑视觉算法确认他们的动作才可正式开始。此软件验证了人类的表达及行径,容让他们透过互动而进入群众。 5.《连绵》(2018) 作品简介 我一直对艺术史上的消失点和光学视角的概念极端着迷。 我的作品主要是去处理空间,以使用观视角度作为道具,或至少以透视产生有形之物作为支撑。通过创作过程去改变我们的视野或理解,我会骑刧传统的透视惯例借以打破「常态」- 乍看之下似乎很明显。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容让我对有关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们的感知的多个层面上提出疑问。 我的作品想要通过在房间、空间或建筑结构中运用光线去模拟三维中的非物质空间。 旨于模拟三维中的非物质空间,透过使用不同的设备,几何图形便能投射于不同的建筑现场当中。根据不同的项目,作品所产生的非物质空间可作为虚拟扩展或扰乱现有空间的手段。 除了在我的项目中运用类同的技术(变形、消失点)之外,我还会处理相同的主题 —— 对于空间的感知以及我们能见、能看、能分析环境的能。我的项目Ecoholyse 希望通过创造一种称为变态的幻觉以消除空间的非物质化。投映的过程不单单只是投射在平面上,而是能够呈现生存/存在,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环。 6.《如是》(2018) 作品简介 大数据是新的迷信! 如是,意为如此,这样。没增或损,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是》为沉浸式的装置艺术作品。当中运用了中国古老的术数运算程式,「八字」。抽走了所有文化符号和物质化的诠译,只剩下八字的基本,亦即五行(金、水、木、火、土)。参与者只要输入他的出生年月日时,这本来用作算命的运算程式,只展现流动的五行顔色。参与者不会从这机器看到他命运的推断,他只能看到时间和变化。 「你想知道什么?」,数据科学家或命理师有能力将无常的事物变成可量化的数字,接着给你一个预测。大数据似乎不能避免成为新的宗教。如是,什么是资讯?什么是情感?有趣的是,我们本来是想掌控一切的,但从八字到大数据分析,我们都一直允许自己去相信一些我们不求甚解的事情。你认为这是知识还是迷信?「你想成为什么?」,智慧的运算程式还是你更懂得回答这问题?我是数据的部份故我在?究竟人性将会往哪裏去? 《如是》(2018)是迷/信(Immersion/ Decentralisation)系列的第一个作品。「迷信」于中文意为盲目地相信的行为。把字拆开,「迷」也主迷失或沉迷;「信」则为相信和信任。迷/信系列希望去探讨在电脑时代裏,多重现实和多重身份的文化和行为。 7.《辩认》(2016) 作品简介 机器能让我们通过当今世界的镜头重新审视伟大的艺术吗? 《Recognition 辩认》,是英国泰特美术馆2016年IK奬数码创新得奬作品。作品通过人工智能(AI)辩识图像技术,结合泰特美术馆馆藏,将当今的新闻摄影图片,利用作品比对泰特类似的馆藏画作,体验古今交错的奇妙感受。 三个月以来,作品通过在线搜索泰特美术馆的英国艺术馆藏及档案资料,将馆藏作品与路透社的新闻图像根据每天廿四小时的视觉和主题相似性进行比较,以创建一个不断扩展的虚拟画廊。作品的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www.mcqy.net © 2012-2022 美陈前沿网( 沪ICP备17030285号-1 )  
回顶部